大爨之源在《爨龍顏碑》,?;蛘哒f,《爨龍顏碑》即大爨體書法的文物實證,。
《爨龍顏碑》現(xiàn)藏于云南省陸良縣彩色沙林西面約二三公里的薛官堡斗閣寺大殿內,。碑體呈長方形,,額半圓形,高3.38米,,上寬1.35米,,下寬1.46米,厚0.25米,。與曲靖一中校內的《爨寶子碑》相比,,《爨龍顏碑》形制高大,高出1.55米,,平均寬超出0.715米,,厚則超出0.04米。且碑額有青龍、白虎,、朱雀浮雕,;下部正中有穿(洞),左右是日,、月浮雕,,日中有竣鳥,月中有蟾蜍,。碑陽正書24行904字,;碑陰是題名,分上,、中,、下三段,共313字,。因此,,《爨寶子碑》俗稱“小爨碑”,《爨龍顏碑》又叫“大爨碑”,。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將其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
《爨龍顏碑》立于南朝劉宋二年(458),全稱為“宋故龍驤將軍護鎮(zhèn)蠻校尉寧州刺史鄧都縣侯爨使君之碑”,,系爨龍顏死后12年所立,,比“小爨”晚53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爨龍顏碑》的碑文為爨道慶所作,字里行間追述了爨氏家族的淵源及其祖孫三代的仕歷,,自豪地回顧了爨氏的強盛和昔日的繁榮,,折射出當時滇東爨地與中央政府的隸屬關系,反映了南北朝時期云南邊疆各族人民的團結與融合,,為史家研究統(tǒng)治南中數(shù)百年的爨氏大姓及云南民族歷史提供了有力支撐,。故此碑在元人李京的《云南志略》中就有著錄,明萬歷年間的《云南通志》中也有記載,。清道光七年,,云貴總督、金石學家阮元在陸良貞元堡即現(xiàn)在的薛官堡訪得此碑,,令知州張浩建亭保護,,并寫了跋語,《爨龍顏碑》從此聞名于世,,尊為南碑之冠,,并與《爨寶子碑》并稱“二爨”,曲靖又稱“爨鄉(xiāng)”,,“爨文化”也找到了它汲取營養(yǎng)的“根”并獲得了強勁的生長后勁,。
大爨碑書法以楷書為根基,、篆隸為根源、行草為氣脈,、漢爨交融為神韻,,藝術特點十分鮮明,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獨特地位,,“實為劉宋時代之集大成者,,故而難矣”。清康有為謂之“神品第一”,,贊其“雄強茂美之宗”,;阮元稱之“文體書法皆漢晉正轉,求之北地亦不可多得”,;桂馥跋“正書兼用隸法,,饒有樸拙之趣”;阮福跋 “字體方正,,在隸楷之間,,畢肖北魏各碑北派書法”。大爨字體傳承者,、發(fā)布人邵建國也認為,,《爨龍顏碑》是劉宋時期我國唯一的大墓碑,大爨書法喜者不多,,淺嘗者亦鮮,,而用畢生精力研習者少之又少,所以繼承發(fā)揚迫在眉捷,。
邵建國一生都在與大爨較勁,。1968年3月,邵建國出生在師宗縣龍慶彝族壯族鄉(xiāng)山黑村委會一個叫木衣的村子,。故鄉(xiāng)的山水賦予了這個農家子弟勤奮,、堅韌和天性不羈的個性,所以盡管他學書較晚,,但天道酬勤,,加上有悟性,進步很快,。讀書期間,,他參加學校的書法興趣小組僅半年,就在全校書畫比賽中獲得一等獎,,隨后又入選市級展賽,。走上書法之路的邵建國,當時的學習條件并不好,可他寧可忍饑挨餓,,也不放棄對書法藝術的虔誠追求,。最困難的時候,當屬1987年初,,他硬是一天少吃一餐飯,,用兩個月的時間省錢買了一套《中國書法大辭典》,下定決心學習書法,。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與爨體結下了終身的情緣。那是1988年的一天,,邵建國有幸拜識了當代“爨體書法第一人”陳正義先生,,在陳老師的建議下,他專攻“大爨”,,從而奠定了他未來的學習方向,。為拓寬視野,邵建國訂雜志,、閱報紙,、收集信息、向全國書店尋找與大爨有關的不同版本字帖以及各個時期專家解讀大爨的文字資料,。這時期,,邵建國臨習柳公權的《玄秘塔》,后又被顏真卿剛正不阿的氣節(jié)和大氣磅礴的書風所折服,,遂對《麻姑仙壇記》進行過大量臨摹,,并從書法史入手,探求其用筆,、用墨,、結字之特點,寫出了《學習顏真卿<麻姑仙壇記>的幾點體會》的論文,,不僅總結了自己的心得,打下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還給臨習者提供了借鑒,。二十多年來,邵建國通過大量臨寫宋代以前的篆,、隸,、楷、行,、草名碑名帖,,用心揣摩《爨龍顏碑》原碑名拓,初步對“大爨”的來龍去脈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他認為,,爨之根源在篆隸,,爨之根基在楷書,爨之神韻在滇東文人固有的野逸古雅之氣,。其非隸非楷,,又隸又楷或行。所以,,“爨”并不適合所有人,,特別是對于沒有書法基礎的人來說,學爨既有難度也有不妥帖,。
練書法是一個漫長而寂寞的過程,。邵建國幾十年如一日,太多薪水都付與筆墨紙硯,,太多時間都付與書法藝術,。多少個通宵達旦,多少次廢紙三千,,個中滋味,,酸甜苦辣,如魚在水,,冷暖自知,。他刻苦研習,用心揣摩,,既因循章法,,又大膽突破,不斷創(chuàng)新,。他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近現(xiàn)代大多數(shù)“爨體”書家,缺少靈氣,,究其原因,,主要是盲目追求形而上的字大、粗獷,、豪放,,從而造成“大爨”拙樸、古雅,、野逸之氣喪失,。為此,他將“大爨”由大縮小,,并逐一而試,,又以《嵩岳靈廟碑》《谷朗碑》《孟孝琚碑》相結合臨寫,,逐步融會貫通,遂成今日之“形意大爨”(爨龍顏碑變體書法),。正如邵建國的書友,、云南印社常務副社長潘應照先生所說:“以小字作大篇幅的創(chuàng)作,將大爨雄強茂美的氣度,、莊嚴肅穆的氣象,、清明剛正的精神化解為‘遠觀如星散天,如棋布陣,,如士林立,,疏密有致,不亂全局,;細看字字珠璣,,入筆有法,出帖生趣’的風貌”,。對此,,邵建國的老師、著名書法家陳正義先生稱之為“高古,、溫厚,、端莊且靈動,隸篆爨行,,開合無痕,,完全體現(xiàn)了爨體流派的精神”,并贊揚他是“當代爨體書法創(chuàng)作之翹楚”
書法是一件修心養(yǎng)性的事,。在練書法的漫長日子里,,邵建國也獲得了“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的處世修為,,從而為他日后書法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心理素質和文化底蘊,。他為人堅毅、自信,、爽朗,、質樸,在研習書法的過程中,,一直心平氣和地尋找差距,,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并通過學習,,以人之長,補己之短,。他一直與詩書為伴,,在研習書法的同時,,大量閱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在詩詞方面下過不少功夫,,所撰詩詞對聯(lián),,或吟誦山川磅礴恢弘之氣,或感嘆花木歲月之變換,,或記游歷之興,,或敘推杯換盞之豪情,或載友情賓朋之誠意,,既有人文情懷,,又與大爨書法珠聯(lián)璧合。二十多年來,,他創(chuàng)作出大爨書法精品50余件,,作品數(shù)百件。有評論贊曰:下筆呈一瀉千里之豪情,,無造作矯情之嫌,,其書中蘊詩情、落墨意在筆之先,,從而形成了詩書相映,、相輔相成、別具風貌的特色,。
為推動當?shù)貢ㄋ囆g的繁榮和“爨體書法”的傳承與發(fā)展,,邵建國于2012年創(chuàng)辦了爨體流派書畫院,2014年開始研發(fā)大爨字庫,,同年被曲靖師范學院美術院聘為書法導師,。2015年,他在昆明成功舉辦個人書法展,,今日頭條,、云南電視臺、六藝名家空間,、中原書法網,、京江日報、書法導報等多家媒體相繼宣傳報導,,同年被中原書法網定為“中原書法網精英團成員”,,被曲靖師范學院二爨書法研究所聘為特聘研究員。2016年,,邵建國當選為云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
面對紛沓而至的名利,邵建國依然心靜如水,,尤其對書法創(chuàng)作一如既往地嚴謹慎獨,。遇重大創(chuàng)作事項,,他苛求自己至少一周內養(yǎng)精蓄銳,醞釀狀態(tài),。在他眼里,,藝術是有生命力、感染力,、影響力的,。他經常說,面對作品多問自己行不行,,少怪別人不長眼,!有這樣一種心境,我們相信邵建國先生在今后的書藝征程中,,憑著自己的勤奮和悟性,,必將一步一個腳印向著書法藝術的殿堂邁進,也必將為大爨書法的發(fā)揚光大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