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名學生因北大博導胡俊碩士畢業(yè)于湘潭大學而發(fā)帖稱“無法相信北大會有這么差的師資”,,以此質(zhì)疑北大“招的老師水平不如深圳中學”,并發(fā)出“希望北大能整頓下師資”的言論,,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引起了關于“第一學歷”的激烈討論,。其實這樣的赤裸裸的學歷歧視屢見不鮮,,之前有一位北大研究生在一個綜藝節(jié)目上求職,在他介紹完自己本科在沈陽某二本學校就讀后就被當場滅燈,,問其原因居然是“我們只看第一學歷”,。
難道“第一學歷”非名校不能當博導?名企求職結果只能被“第一學歷”一錘定音,?“第一學歷”什么時候成了是否是人才的“合格證明”,?
唯第一學歷是用“有色眼鏡”掩飾視野和格局的狹隘。據(jù)資料顯示胡俊教授發(fā)表相關領域論文50余篇,,同時是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德國洪堡研究獎學金和中國計算數(shù)學屆最高獎項馮康計算獎的得主,現(xiàn)任三個國際期刊的編委和北京計算數(shù)學學會秘書長,,這些能體現(xiàn)其科研能力的經(jīng)歷被忽視,,而用畢業(yè)院校的“牌子”就否認了他博導的能力,到底是想提升學術能力還是滿足自己的“名校虛榮心”,,是在利用“名牌”偽裝來掩飾自己狹隘的視野,。北大聘用胡俊教授不應被下達“整改令”,而應該是中國人才自信,、人才評價改革的“里程碑”,,當教授不問資歷,博導不唯學歷,,人才評價改革才正切實地走向深入。
唯第一學歷是用“相馬”代替“賽馬”,,用“血統(tǒng)”代替“能力”是功利主義更是惰性思維,。把能力用學歷標簽化,一刀切地用“名牌標簽”篩選人才,,名?!把y(tǒng)”判斷能力,這種“極簡主義”是功利主義更是惰性思維,,用偏見遮住閃光點或盲點是“盲人摸象”也是“坐井觀天”,。唯第一學歷產(chǎn)生的只會是無序和無用的“內(nèi)卷”,讓勞動力市場產(chǎn)生擁擠效應,,卻讓第一學歷的設置者坐享歧視性的結果,。沒有第一學歷的“通行證”再多的獎項、學術成果,、實踐經(jīng)歷都換不來“敲門的資格”,,當證明自己、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都沒有時,,是否是在向普通學子傳遞“努力無用”“懶惰光明”的信號,?
唯第一學歷是“馬太效應”下的高考結果固化,,封閉教育資本再分配的機會?!皩W歷”并不一定等于“能力”,,“第一學歷”更不等于“現(xiàn)有能力”。桑德爾說“即使是最聰明的招生人員也無法精確地評估18歲的學生最終會做出哪些真正杰出的貢獻”,。而有人卻用18歲的高考成績,,否認了之后研究生、博士教育的培養(yǎng)結果,。第一學歷歧視是形而上地忽視人的能動性,,把學歷的部分人生經(jīng)歷與人生全程過分掛鉤,是將高考結果的固化為人生結果,,讓高考結果的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結果是,,當人們面臨研究生和博士這一教育資本再分配機會時,,卻被告知再也無法站在同一“起跑線”。
唯第一學歷會造成能力的“污名化”,,是“暈輪效應”掩蓋的認知偏差,。第一學歷歧視讓人們形成普通高校大學生工作能力差的刻板印象,是能力的“污名化”,,在他們身上永遠打上“差生”的烙印,,甚至讓普通大學生將偏見轉(zhuǎn)向自己,把人向上奮斗,、努力的熱情扼殺和凍結,。而刻板印象的另一面是“暈輪效應”下,把名校學子過分美化,,選擇性地忽視他們的缺點,,造成用人的認知偏差,將競爭結果完全交給過去的“成績單”,,要明白第一學歷的“不合格”,,不是人生后半程的努力的“不合格”,第一學歷的“優(yōu)秀”,,也不是人生的“永久通行證”,。
正如武漢大學教授程斯輝所說的:“學歷歧視把人向上的追求與進取定格在求學的學校之身份上,無異于以人生的第一步且對未來無從知曉,、無從把握的第一步來判定人的命運”,。人生漫漫長路,不能讓學歷這塊“敲門磚”變成無法逾越的“大山”,,堵住了人生的道路的同時,,也在扼殺著人生的諸多可能性,。
作者:秦柯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