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云南省助人為樂模范”事跡——孫寧生:大山深處的支教老師
曲靖市麒麟?yún)^(qū)茨營中學圖書管理員孫寧生,,生于1951年1月,,中國民主同盟盟員,退休前為南京師大附中高級教師,。
初心不改,年近古稀遠赴山區(qū)支教
孫寧生1982年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在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從教30年,。他從1987年開始,利用節(jié)假日到農(nóng)村支教,。當他看到安徽的淮北中學,、江蘇的贛榆中學,、山東的東平中學等簡陋的校舍、原始的教具,,以及了解到農(nóng)村學生渴望通過讀書改變自己命運的迫切心情時,,就萌生了這樣的念頭:“退休后到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教學條件最差的學校支教,,當不要報酬的教師”,。
2007年民盟中央提出開展“燭光行動”,孫寧生覺得這是創(chuàng)造教育公平的一項實事和好事,,積極參加了這一行動,,多次到農(nóng)村中學送教。2010年孫寧生將自己退休后支教的打算向南京市民盟領(lǐng)導(dǎo)匯報后,,民盟領(lǐng)導(dǎo)非常支持,,為孫寧生開了去云南支教的證明信。
2011年1月13日,,年滿60周歲的孫寧生乘坐K155次列車,,在歷經(jīng)四十二個小時舟車勞頓后抵達云南曲靖。經(jīng)過一番調(diào)研考察后,,1月17日他到了離城區(qū)26公里的茨營鄉(xiāng)茨營中學,。這一天,在他的支教日記中有著詳細的紀錄:到茨營中學時,,“門衛(wèi)非常負責,,攔下我要求登記,說明來意,。我拿出工作證和身份證讓他審查,,他有些懷疑:‘誰派你來的?有教育局的證明嗎,?’我說沒有人派,,也沒有教育局的證明。他說:‘沒有證明,,我知道你想干什么,?’”這所山村學校從沒來過外地的支教老師,而推銷和傳銷的騙子卻是屢次登門,,任何一個人內(nèi)心都會對這位不請自來的人天然的產(chǎn)生不解與懷疑,。同樣的疑惑也來自民盟曲靖市委機關(guān)的同志:“剛過完春節(jié),收假上班沒幾天的一個上午,,我在辦公室接到一個電話,。打電話的人操著江浙口音的普通話,自我介紹說是南京的一個退休盟員,來曲靖支教,。因為人生地不熟,,就想到了曲靖盟組織,希望和辦公室接洽一下,,以便遇到困難時能找到組織提供必要幫助,。當今社會,辦公室經(jīng)常接到以各種身份聯(lián)系工作為名而行推銷之實的電話,。因此,,初接電話之時,我將信將疑,,此事到底是真是假,?”
經(jīng)過對學校的一番了解后,他與校長達成口頭協(xié)議,,承諾在一年時間內(nèi)做三方面的事情:一是為學校建一個圖書館,,募集一批電腦,并且由他本人義務(wù)擔任圖書管理員,;二是為家庭貧困學生尋找“一對一”資助人,;三是為學生上地理、語文,、政治課,。
孫寧生說:“支教就像是一捧燭光,,亮度有限,,但千萬束燭光匯集起來,終能照亮一片天地”,。當了31年教師的孫寧生,,為何退休選擇從繁華的南京前往曲靖貧困山區(qū)支教?這與他年輕時的一段插隊經(jīng)歷有關(guān),。那是1969年5月,,他到江蘇的蘇北揚州寶應(yīng)縣插隊的第二年,沒東西吃,,是鄉(xiāng)親們不聲不響地給他送一塊用面粉做成的餅子或是半碗咸菜,;1972年11月,他患上瘧疾,,是鄉(xiāng)親們扶著他去診所,,一直陪著他,讓他渡過難關(guān),,身體慢慢恢復(fù)健康,。孫寧生表示:“當年幫助過我的那些人,如果他們的孩子想上學而無法上學的時候,我能無動于衷嗎?”后來的一些事情又時時的讓這個念頭出現(xiàn)在他的腦海中,。1999年,,南師附中組織他和老師們?nèi)幭奈骱9痰貐^(qū)學習。機場中轉(zhuǎn)途中,,他碰到了一個因為家庭貧困而撿垃圾賺取學費的小姑娘,。“改革開放這么多年,,在偏遠山區(qū),,還有這么多因為家庭貧困而不能上學的孩子。等退休后,,自己一定要去偏遠山區(qū)支教,。”
傾注心血,,希望書屋點亮夢想之燈
曲靖位于烏蒙山的南端,,茨營中學地處朗目山西側(cè)的山坡上,辦學條件在全區(qū)中學中最差,,它由原來的茨營一中,、茨營二中、茨營農(nóng)中三所學校合并而成,,校舍破舊,,教室緊缺,教務(wù)處,、政教處都是在危房里辦公,,沒有房子可以給孫寧生作圖書室。孫寧生想到了自己出錢蓋輕鋼結(jié)構(gòu)的活動板房作圖書室,,他用自己的三萬八千元住房公積金,,建成面積52平方米的圖書室,又從曲靖城里購買了書櫥和書架,,在曲靖印制了圖書登記卡,。孫寧生在南京師大附中、南京一中等學校的網(wǎng)站上,,號召學校師生們?yōu)樵颇仙絽^(qū)的孩子們捐出自己的圖書,,僅僅兩個星期時間,就募集了6000多冊圖書和2000多本雜志,。孫寧生夜以繼日,,為圖書登記建卡,并錄入電腦,。一間名為“希望書屋”的簡易圖書室于在2011年3月21日正式向茨營中學的1800多名師生開放,。
圖書室建成了,學生們有書看了,但孫寧生知道,,讀書不是目的,,育人才是他開辦圖書室的目的。學生們借書的時候,,孫寧生就對他們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中凝聚了全人類千萬年來的知識及做人的道理,,是我們的精神食糧,。他要求學生讀完一本書后,應(yīng)該想一想,,自己從這本書中學到了什么,,悟出了什么道理,將這些心得體會用筆寫下來,。孫寧生在茨營中學發(fā)動學生寫讀書心得,,組織茨營中學6次讀書心得評比,他自己批閱了600多篇讀書心得,,還給獲獎小作者們頒發(fā)了獎品,。
為方便工作,孫寧生在離學校不遠的地方租了一間房,,吃住完全自己解決,,不給學校添一丁點麻煩。除了籌建希望書屋外,,平日里,,孫老師基本都在校園里和學校師生待在一起??吹接行┩瑢W總是只吃白飯時,,他就會過去和他們聊天。當了解到這些學生是因為家庭貧困而把該吃的都省下來后,,他會悄悄地向他們飯卡里充值。
大愛無疆,,教育扶貧揚起前進之帆
從2011年2月起,,孫寧生就利用雙休日到茨營中學貧困學生家走訪。山區(qū)交通不便,,許多村子都是步行去的,,最遠的村(哈馬寨村)離學校有30多里。當走進一些學生家時,,看到的情況令他十分心疼,。一位初二的彝族學生,父親在小煤窯挖煤得了肺癌去世,姐姐在茨營中學初一只上了16天學后就輟學回家種地,,父親得病時家中正在蓋的房子停工了,,幾年下來,那房子墻沒砌到頂,,窗戶沒安玻璃,,第一次去家訪時,由于沒錢交電費,,這學生家里沒有電燈,,樹棍搭成的床上被子破爛不堪,用幾條化肥袋掛起來當作蚊帳,;另一位初三學生家里,,父母均為智障,奶奶85歲,,這學生的床就鋪在豬圈上面,,家中地灶上有一口鐵鍋,鍋里飯菜同燴,,人吃后剩下的就是豬食,;有個孤兒靠爺爺撫養(yǎng),年逾80的爺爺天天靠編竹器撐起一個家,??吹竭@些,孫寧生不禁淚流滿面,,心如刀絞,。他決心盡自己最大努力,幫助這些貧窮的學生們完成學業(yè),,讓那些想上學讀書的孩子們不再因為經(jīng)濟原因而離開課堂,。
從2011年至今,孫寧生聯(lián)系了400多名愛心人士和幾十個社會團體,,采用一對一的方式資助茨營的貧困學生和孤兒共230多人,,讓他們能讀完初中。當這些貧困生考入高中后,,還有50多位愛心人士仍然在繼續(xù)資助他們,,有的還資助學生讀完大學。8年多時間里,,孫寧生籌集的助學款總額超過30萬元,。他還籌集了約1500本《新華字典》、《英漢詞典》以及圓規(guī),、書包,、作業(yè)本等文具,,發(fā)放給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農(nóng)村學生。
2011年7月起,,孫寧生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云南大學等學校的大學生們建立了聯(lián)系,,邀請他們利用假期到茨營中學給學生們上英語課和教授信息技術(shù),并以他們自身成長的過程激勵山區(qū)的孩子們努力學習,。不僅如此,,孫寧生還聯(lián)系了英國的志愿者琳達、美籍華人朱虞等,,到茨營中學教授英語,,促進了茨營中學的英語教學的發(fā)展。
針對學生家長幾乎全是文盲,、家庭教育缺位和農(nóng)村兒童特點,,孫寧生一直努力探索貧困地區(qū)的基礎(chǔ)教育方式,強化學校體音美教學,,以賞識,、表揚為主,獎懲結(jié)合,,培養(yǎng)學生“自立,、自強、自學”的教育模式,,使所有學生受教育水平都能有所提高,。
孫寧生在云南的山區(qū)已度過10年的時間。他資助的茨營中學的9個孤兒都已初中畢業(yè),,有的已經(jīng)成家,;他聯(lián)系資助的300多位學生中,有的今年考上了碩士研究生,,有的已經(jīng)成為農(nóng)村中學教師和鄉(xiāng)村醫(yī)院的護士,。
“南京好人”、“南京好市民”,、南京市“師德模范”,、曲靖市“十佳老人”、麒麟?yún)^(qū)“捐資助學先進個人”,、南京市“道德模范提名獎”、曲靖市“身邊好人”……,。2011-2020年,,孫寧生在茨營支教十年間所獲得的各種表彰不斷,。但是這些東西于他而言,都是經(jīng)歷辛苦付出初心之外意外的收獲,。
孫寧生表示,,只要身體還允許,他會繼續(xù)在云南曲靖支教,,踐行自己十年前的理想:甘作燭光為烏蒙山水添光亮,,愿化春雨替云南大地育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