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90后駐村干部692篇扶貧日記背后的故事
1月27日
《新華每日電訊》刊發(fā)文章
關注天津大學碩士畢業(yè)生駱胤成
在云南駐村扶貧兩年間來
以筆為證
寫下692篇扶貧日記
記錄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翻天覆地的變化
定格了老百姓擺脫困頓生活后的張張笑臉

一起來看
選擇互聯(lián)網(wǎng)大廠,,還是留校任教,?選擇北上廣深,、新一線創(chuàng)業(yè),,還是回歸故土,、建設家鄉(xiāng),?屬于年輕一代的選擇那么多,,“90后”駱胤成卻轉身向西,,深信“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兩年前,,天津大學碩士畢業(yè)生駱胤成初到云貴崇山深處時,把這句話寫在了第一篇扶貧日記里,。此后的兩年時間,,他以駐村干部的身份,用692篇扶貧日記,,記錄下蜿蜒在祖國西南峻嶺中的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翻天覆地的變化,,定格了老百姓擺脫困頓生活后的張張笑臉。

初見:山路十八彎里“吐了兩次”(2019年2月25日 黃板坪村)
從麗江市到寧蒗縣,再到黃板坪村,,彎彎曲曲的麗寧公路有多處180度的急轉彎,,一邊是險峻的大山,一邊是山谷和金沙江,,形成山路十八彎的奇觀,。路邊經(jīng)常會看到落石、滑坡和出車禍的車輛。特別是在跨過金沙江的路段,,短短的20公里路,,有1000多米的落差,耳朵會因為明顯的氣壓變化感覺像坐飛機一樣,。這一路,,我暈車嘔吐了兩次。
這天,,26歲的駱胤成告別了海濱之城天津,,作別了培養(yǎng)自己的天津大學。沿著蜿蜒曲折的公路,,去往他要駐守的云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大興鎮(zhèn)黃板坪村,。
從學生到選調生的身份轉變,猶如蛻繭,,即便做好了忍受艱苦的思想準備,,但實際情況遠比想象得更艱難。單單是進村的路途,,就讓他認清了現(xiàn)實,。
現(xiàn)狀,在他面前緩緩展開——黃板坪村夾在兩座大山之間,,村民們世代在山頂和狹長的峽谷之中生活,,地勢險峻、交通不便,、干旱缺水,。村里隨處可見用木頭搭建的簡易房屋,四處透風,,與“房子”的概念差距甚遠,。由于日照強烈,當?shù)啬凶悠つw黝黑,,女子都帶著像風箏一樣的彝族帽子,。這是駱胤成對工作地的初印象。
“739戶303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97戶1786人,,貧困發(fā)生率超過50%?!薄吧胶?、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更是多發(fā),?!币唤M組數(shù)據(jù)背后,,是從小生活在云南曲靖的他,從未接觸過的世界,。
生活,,也多有無奈——水管里時常流著黃色的水,需要靜置一晚才能燒來喝,。宿舍鐵門無法上鎖,,墻壁的裂縫從地板一直延伸到天花板。更嚇人的是,,早上醒來,,枕頭邊常會有螞蟻、蜘蛛“相伴”,。
“但是,,脫貧攻堅決勝的號角正在全國吹響,我沒想著撤退,,腦海里都是母校的那句‘家國情懷’,。”駱胤成說,。
荊棘:腳下的刺痛和心里的刺痛(2019年3月25日 黃板坪村)
伴著第一縷朝陽,我打起了12分的精神,??蓮牡谝患肄r(nóng)戶出來,剛走了兩步,,突然感覺腳掌被扎了一下,,心想難道是踩到刺了?抬腳一看,,一根超過2厘米的刺,,扎穿了鞋底,扎破了襪子,,扎進了腳掌,,流出了血液,疼痛感直刺到心里,。算是自己倒霉吧,,忍著疼痛繼續(xù)翻山越嶺入戶調查。
3月的這一天,,工作照常展開,,駱胤成卻過得并不順利。
初來乍到的日子,,駱胤成每天背著各類入戶調查表格,,帶著寬檐大帽,,穿著旅游鞋,跟著村干部手腳并用攀爬陡峭的山坡,,走進一個個農(nóng)戶家探訪,。他需要盡快熟悉情況。
黃板坪村的村民居住分散,,有的村民住在山腳,,有的村民卻在山頂,最遠的農(nóng)戶,,得開車一個小時再步行一個小時才能到達,。為了走訪更多人家,他忍痛堅持,。
而比起路途的艱難,,工作如何開展更令他苦惱?!白铍y的就是自己說的普通話村民一句也聽不懂,,彝族語我也是一句不會,只好硬著頭皮通過村干部‘翻譯’,?!?/p>
那天深夜,腳上的疼還沒退去,,心中的痛卻已經(jīng)到來,。走訪完農(nóng)戶回到村委會,已經(jīng)疲憊不堪的駱胤成收到了遠在600公里外的家人傳來的噩耗——外公去世了,?!澳菚r心里的痛,比腳底被扎痛得多,。但工作隊時間緊,、任務重,缺不了人手,?!?/p>
他含淚在日記中寫道,“回憶,,思念,,著急,難受,,心里五味雜陳”,,但他又給自己鼓勁兒,“既然選擇,,就要義無反顧,!”
擦干眼淚,,步履不停。兩個多月后,,駱胤成終于走遍了山腳到山頂?shù)拿恳患肄r(nóng)戶,,收集了大量珍貴的基礎數(shù)據(jù)。與村民們同苦同勞,,駱胤成踏實的干事風格也獲得了認可,。“他們雖然聽不懂我說的話,,但知道我是對他們好,。”

脫困:在廣闊天地中尋出路(2019年4月28日 黃板坪村)
其實有很多村民很想脫貧,,過上小康生活,,但最主要的還是受到落后理念的限制,不知道怎么才能擺脫貧困,。
如何擺脫貧困,,是這天駱胤成日記中的主題。
村民楊六斤便是典型的代表,。駱胤成忘不了第一次來到楊六斤家的情景,,一家四口擠在破爛不堪、不遮風不避雨的木瓦房里,,室內地面上甚至長著雜草,,屋里除了一張床外沒有任何家具。牽來一根電線,,點亮一盞燈,,這是唯一的電器,。
“他們夫婦都是殘疾人,,生活條件之差,常人難以想象,?!瘪権烦烧f。很快,,他和同事們幫夫妻二人辦了殘疾證,,并申請到殘疾補貼,幫助他們靠種植玉米,、花椒,、養(yǎng)殖生態(tài)豬等方式獲得生活收入。
和楊六斤一樣,,很多村民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駱胤成在日記里分析,,“有產(chǎn)品,沒商品”,,成了“窮根”之一,。
“農(nóng)戶家里有蜂蜜、土雞等土特產(chǎn),,但他們不懂得拿出村外銷售,,而是習慣性地等待上門統(tǒng)一收購,賺不到多少錢,?!瘪権烦烧f。
為此,,他和工作隊員們將村里的好產(chǎn)品搜集起來,,分裝成小份,租了輛小貨車,,拿到城里賣,,價格竟然翻倍。首次嘗試就賣出了1萬多元,,讓村里老鄉(xiāng)樂開花,。漸漸地,村民也學會了出去尋“商機”,。
貧困的根源在哪,?出路在何方?
凌晨3點,,駱胤成在當天的日記中寫下感悟:“貧困群眾在政府拉一把的同時,,還要努力往前走一步,最終一定能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畫夢:為大山的孩子插上翅膀(2020年5月13日 大興鎮(zhèn))
順手做一點點善意的行動,,能影響到這群大山里可愛淳樸的小孩子。
這天,,駱胤成醞釀已久的“開學第一課——夢想是什么”終于落實了,。日記里的他,無比興奮地寫下這句話,。
“火箭是怎么發(fā)射到天上的”“天上真的有星星嗎”“我希望未來當老師”“我要當人民警察”……大山里的孩子們,,第一次勇敢說出了自己的好奇與夢想。
2020年5月中旬起,,調任大興鎮(zhèn)掛職黨委副書記的駱胤成策劃了“微課堂”“微心愿”“微夢想”“微圖書”等系列主題活動,。他拉著幾個年輕人一起,每周從鎮(zhèn)上趕到黃板坪完小,,為這里的104名學生“畫夢”,。
“孩子們看到視頻上北京的高樓大廈覺得不可思議,,這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這么高的樓。他們最遠就到過縣城,,眼前所見基本上都是6層樓以下的小樓房,。”駱胤成說,。
駱胤成愈發(fā)意識到,,教育才是拔“窮根”的根本之策?!岸唐诜鲐毧糠孔?,中期扶貧靠產(chǎn)業(yè),長期扶貧靠教育,!”
畫夢并不僅僅在課堂,,更在生活中。在世代與貧困斗爭的窮山村,,“讀書無用論”依然存在,。駱胤成走訪全村后發(fā)現(xiàn),2019年全村考上本科院校的學生不超過5人,,很多學生初中畢業(yè)后,,就在商場、建筑工地等地打工,。
為了把輟學的孩子“拉”回課堂,,駱胤成想了不少辦法——先讓各村(社)第一輪入戶動員,仍拒絕入學的,,由駱胤成逐一進行第二輪動員,,最后請鎮(zhèn)黨委、政府,、各村(社)集中走訪“釘子戶”,。堅持一年后,竟成功動員了42名輟學生和229名“兩后生”重返校園,。
去年9月18日,,駱胤成的日記中記載了如何“拯救”一名好不容易考上大學的貧困生的經(jīng)歷,。
“有天上班途中,,我接到了大連大學招生辦的電話,說我們大興鎮(zhèn)拉都河村的肖立偉在學校開學后一直沒有報到,?!睅捉?jīng)周折,駱胤成聯(lián)系上了肖立偉,,發(fā)現(xiàn)肖立偉父親在他出生當年就去世了,,5年后母親改嫁,,肖立偉與哥哥相依為命。但由于湊不夠學費,,他謊稱沒收到錄取通知書,,打消了大學夢。
駱胤成得知后,,心急如焚地忙前忙后,,很快就幫助肖立偉申請到8000元助學貸款。
9月23日,,兄弟倆發(fā)給駱胤成一張站在大學校門前的照片,。“我會一直關注這兩兄弟,,祝他們早日改變命運,,并與我分享幸福的喜悅?!瘪権烦稍谌沼浝锍兄Z,。
收官:送自己一朵小紅花(2020年10月25日 黃板坪村)
有種終于如釋重負的感覺。
這一天,,黃板坪村迎來了國家第三方脫貧考核組,。考核結束后,,駱胤成的日記里多了這行字,。
去年11月,被貧窮困擾了千百年的寧蒗縣終于甩掉了貧困的帽子,,成為云南省最后9個退出貧困序列的縣(市)之一,。
“我的微信朋友圈都被脫貧公告給刷屏了!”駱胤成言語里還是喜悅,。
在扶貧的一線,,駱胤成見證了中國減貧中肉眼可見的變化。農(nóng)戶家里破破爛爛的木瓦房變成嶄新的洋房,,村里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變成了平整牢固的水泥路,,用木頭搭建的簡易獨木橋變成了鋼筋混凝土澆筑的橋面。網(wǎng)絡信號全覆蓋,、自來水入戶,、供電有保障。
貧困村的每一寸“細胞”,,都實現(xiàn)著跨越,。
更重要的是,村民的思想也變了?!八麄兌昧恕腋J菉^斗出來的’的道理,,這樣的轉變真給人鼓勁兒?!?/p>
通過692篇“扶貧日記”回顧這一切,,駱胤成想送自己一朵開在這山嶺間的“小紅花”,同時他也對“青春”有了更深的體悟,。
“最初義無反顧選擇做選調生,,身邊的同學總會質疑。這兩年通過我的體驗,、我的講述,,他們轉而欽佩我的選擇?!瘪権烦烧f,。
然而,脫貧只是一個開始,,更大的目標擺在他的面前——鄉(xiāng)村要振興,!
“正好這段時間,大興鎮(zhèn)下轄的15個村委會在換屆選舉,,以前15個村的書記,、村委會主任年齡都在50歲以上??墒沁@一次,,有5個村選舉出的書記都在25歲左右,最小的是一名23歲的女大學生,,其中8個村委會還分別配有1名鄉(xiāng)村人才回引的大學生,。這就是未來振興鄉(xiāng)村的希望!”駱胤成興奮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