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著名女作家瓊瑤的飄然離去,,將諱莫如深的生死話題帶入公眾視野,,將等待死亡的邊緣人群置于社會關注的中心,。
令人感慨萬千的,不僅僅是一位愛情教母的隕落,,不僅僅是自己的年少時光正式宣告落幕,,還有瓊瑤留下的一封“很瓊瑤”的遺書,和她自述的“盡力燃燒過后的翩然”,。
各大媒體報道了瓊瑤的“輕生”始末,,也有網友在評論區(qū)第一次質疑起了“輕生”兩個字。人們慣常使用“輕生”二字來形容自殺,,指的是對生存失去意愿,、不重視、輕視生命,。作為一名從事老干部工作的我,,經歷過太多與老干部生離死別的情景,這絕不是所謂的“輕生”,?!啊杆劳觥故敲總€人必經之路,也是最后一件「大事」,,我不想聽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為這最后的大事「作主」,?!睆闹凶屛铱吹搅艘幻Y深女作家敢于沖破世俗的勇氣,在她生命行至尾聲時,,再一次激起了時代的波瀾,,將生與死的選擇赤裸裸地置于公眾視野,引發(fā)了一波大范圍的,、深刻的關于生命的思考,。
瓊瑤在遺書中寫到:“上蒼對于生命的過程,設計得不是很好,。當人老了,,都要經過一段很痛苦的「衰弱、退化、生病,、出入醫(yī)院,、治療、不治」的時間,,這段時間,,可長可短,對于必將老死的人,,是多大的折磨,!萬一不幸,還可能成為依賴「插管維生」的「臥床老人」,!我曾經目睹那種慘狀,。我不要那樣的「死亡」?!边@段話不禁使我想起了2019年去世的一名離休干部,,她同樣經歷過老伴臨走前過度搶救后,彌留之際在給子女的《臨終囑托》中寫道:“生老病死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人活百年終有一死,,恰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花開自有花落時,。自然進入到‘船到碼頭,,車到站之時’,今后如當我病情危及生命時,,千萬不要用生命支持療法搶救,,如插管,心肺復蘇等支持療法搶救,,必要時可給予安眠,、止痛,讓我安靜的回歸自然,,無痛苦的走完人生之旅,,不必太哀傷,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需要鮮花陪伴和兒孫送別,,盡量通過網絡進行悼念?!蓖瑯釉陔娨晞 队信晤^》中,,一位老太太,她曾是一名越劇表演藝術家,,在得知自己患胰腺癌晚期后,堅決拒絕治療,不愿讓自己身上插滿各種管子,,躺在冰冷的病床上離開,,而是在保姆的陪伴下回到自己的老家完成自己的遺愿,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梢姯偓庍x擇的離去方式在部分老年人中引起了共鳴。
據(jù)統(tǒng)計,,2023年末,,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2.97億,占比21.1%,,我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有研究統(tǒng)計了我國微觀層面老年人死亡質量的現(xiàn)狀,結果顯示:接近四成的老年人在痛苦中離世,,超過八成的老年人臨終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接近九成的老年人臨終前由家庭成員而非專業(yè)人士提供照料。
一方面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程序化的醫(yī)學治療,,延長了臨終者的生命,卻剝奪了他們與家人共度最后時刻的權利,。另一方面“百善孝為先”,,很多子女在得知老人的病情后,往往剝奪了他們選擇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一邊隱瞞病情,,一邊竭盡所能配合醫(yī)生治療,直至老人生命的最后一刻,,但整個過程在子女看來這是在對父母盡最后的孝道,。然而在此期間,一方面病情每天都在變化,,有極大的偶然性,,誰都無法掌控。另一方面對有些老人來說是不公平的,,有的老人一直被蒙在鼓里,,對自己的病情全然不知,根本沒有機會選擇和規(guī)劃好臨終前的生活,,甚至有的老人一進醫(yī)院就被送進重癥監(jiān)護室直至生命的終結,,根本沒有時間和家人說話道別。
現(xiàn)代醫(yī)學的進步給人予希望,,讓人覺得有征服死亡的可能性,,讓人覺得在“病”和“死”之間可以無限延長,。但這場和死神的拉鋸戰(zhàn)中,最終獲勝的都不會是人類,。前不久我發(fā)小的父親患癌癥晚期離世,。在此期間他經手術、放療,、化療后,,生命延續(xù)了3年,可還是沒能抵擋住癌細胞的轉移,、擴散,,最終病情急劇惡化,在臨終止痛藥難以減輕身體劇痛時,,他無奈地對請求妻子和女兒:“你們不要再救我了,,我實在疼得受不了了?!睕]想到這竟是他留給家人的最后遺愿……
對于死亡,,《最好的告別》的作者、哈佛醫(yī)學院教授阿圖·葛文德說:“生的愉悅與死的坦然都將成為生命圓滿的標志,?!币虼俗屓梭w面安詳?shù)仉x開勝過無謂而痛苦的堅持。
“不拖累所愛,,也超越病魔”,,字字句句,飽含著深情,,流露出瓊瑤不愿拖累子女的真摯情感,。如今70末、80后的獨生子女已人到中年,,他們的父母已步入老年,,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困境”將接踵而來,試想如果他們的父母得知自己身患重病,,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自己的子女和家庭的經濟狀況,,難免一時想不開也許會采取一些極端的措施一走了之。這對老人雖然是一種解脫,,但是對子女來說這是很殘酷的事情,,他們不忍看到父母就這么匆匆離去,認為自己沒有盡孝,,愧對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永遠活在愧疚不安的陰影中。
因為人的死亡這個話題雖然普通,,但它涉及到公序良俗,、倫理,、情感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正如瓊瑤最后向世人發(fā)出的吶喊“但愿那時,,人類已經找到很人道的方式,,來幫助老人們快樂的歸去!”因此我們不得不從瓊瑤的離世中反觀這一系列老齡化社會帶來的社會問題,,呼吁社會有關方面能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為老人們尋求到一條既不違背自己意愿,,又不違背世俗的路徑,,讓他們有更好的選擇,有“尊嚴”的離開,。
(作者:鄒璇瑤)